又见名将奔私!潮起之下有人反思,有人回归

最新信息

又见名将奔私!潮起之下有人反思,有人回归
2022-10-21 09:41:00
这一轮大佬们的“奔私”之路显得艰难许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域深圳报道
  明星基金经理“奔私” 热潮还在延续。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名单显示,上海润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10月17日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总经理是汇添富基金原百亿基金经理雷鸣。
  随着上海润时私募完成备案,雷鸣也正式开启了“奔私”创业路。
  事实上,今年以来,市场掀起新一轮“公奔私”潮,顶流基金经理董承非、宝盈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肖肖、易方达基金名将林森等先后转战私募。
  有私募人士表示,在缺乏赚钱效应的当下,这一轮大佬们的“奔私”之路显得艰难许多,想要延续甚至超越先前的辉煌实为难事。
百亿基金经理自立门户
  上海润时私募成立于今年8月10日,其实际控制人是今年从汇添富基金离职的百亿基金经理雷鸣。
  备案信息显示,上海润时私募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上海润时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雷鸣共同出资设立,认缴比例分别为65%和35%。其中,雷鸣也是上海润时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大股东。
  在此之前,雷鸣在汇添富基金工作近15年。2007年6月,雷鸣加盟汇添富基金,历任公司投资研究总部研究员、基金经理、权益投资副总监等。
  2014年,雷鸣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过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汇添富蓝筹稳健灵活配置混合等多只基金,其管理的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基金在任职期内回报率达到378.91%,汇添富蓝筹稳健混合基金的任期回报也达到了248.89%,截至离职前,雷鸣的管理规模超过了百亿元。
  对于今年的市场,雷鸣在今年9月参加活动时表示,今年以来市场投资主线聚焦在能源,包括石油、煤炭等旧能源和新能源上。目前这两条主线仍在不断地发散,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扩散。
  雷鸣认为,当前服务、消费等行业有可能是最低点,蕴含了很多机会。同时火爆的新能源领域仍然可以找到机会。
有人反思,有人回归
  基金经理“转私”大致有两个方向,加入已有的私募平台或者自立门户创建私募机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这一批“转私”的公募大咖大多选择自立门户,但因今年市场动荡加剧,这一轮创业的大咖们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2020年5月,在东方红资管坚守了22年的明星基金经理林鹏被曝将离职创业;8月,由林鹏担任法人代表的上海和谐汇一资产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10月,和谐汇一开售首支私募基金——和谐汇一远景系列,首日即卖出150亿元。
  林鹏“奔私”后的一系列举动都引发市场关注,然而业绩说明一切,林鹏“奔私”后业绩归于平庸。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止2022年10月,和谐汇一成立一以来累计亏损8.34%,近一年亏损17.13%。目前和谐汇一在管基金107只,其中有业绩披露的产品悉数负收益。
  今年3月底,林鹏针对投资者举办了一次公开交流会,对业绩进行了反思。林鹏表示:我们给所有的客户表示诚恳的歉意,我们确实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但是我们没有躺平,还是在非常努力的经营投研团队。林鹏反思过去一年犯过的错误,认为团队过度执着于均值回归和逆向投资,应该学会“妥协”。
  与林鹏一样,笃慧的“奔私”之路同样不好走。
  2021年3月,长期担任中泰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的笃慧宣布离职并转型买方创立上海领久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截止目前,上海领久旗下基金共有12只,累计收益亏损6.38%。
  富国基金知名基金经理于洋也是这一轮“公奔私”潮中最早一批“奔私”的基金经理,不过与林鹏等不同,于洋在“奔私”后又选择了“返公”。
  2020年6月,于洋以个人职业发展为由向富国基金提出辞呈,随后于9月创立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其中于洋占股39%。上海钦沐发展很迅速,短短一年管理规模就达到了20-50亿元区间。不过在2021年10月,工商信息却显示上海钦沐变更了股东名单,于洋已经退出。紧接着于洋发布了《给持有人的一封信》,谈到创立私募基金相关的运营事务占据了他太多的精力,使得他无法专注于单纯的投资工作,投资业绩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多因素考虑下他决定结束这一段私募历程。
  结束了私募历程的于洋选择了回归老东家。2021年12月31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增聘于洋为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目前于洋名下在管基金有两只: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富国阿尔法两年持有期,管理规模76.6亿元。
“公转私”不容易
  董承非、林森等不是第一个“奔私”的公募大咖,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Wind数据显示,基金经理离职最高峰发生在2021年,全年合计有301名基金经理选择离开。截至10月19日,今年以来也有245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118家基金公司。
  从明星基金经理的去向来看,设立或加入私募基金成为一个重要选项。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经理“公转私”现象一直存在,通常来说,经历过一轮大牛市后,绩优的基金经理往往会收获财富和市场知名度,这更有利于随后在私募发行新产品募集资金。
  深圳某私募基金人士认为,基金经理“奔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基金经理积累了优秀的历史业绩以及稳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是私募行业灵活的合伙人制度、高额的业绩分配诱惑、相比公募公司更大的话语权都吸引着基金经理前往。但是相应的,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且缺乏有支撑的投研和风控体系,对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更为全面。
  多位私募人士也表示,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奔私”意味着更具有想象空间的未来,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不过,随着优秀人才的加入,私募行业的整体发展也将有所提升。
  (作者:李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又见名将奔私!潮起之下有人反思,有人回归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