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紧扣现代服务业 前海需不断深化与港澳产业联动、规则衔接丨规则“衔”而前海“通”

最新信息

专访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紧扣现代服务业 前海需不断深化与港澳产业联动、规则衔接丨规则“衔”而前海“通”
2023-09-06 18:05:00
累计推出805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全国复制推广78项,成立13年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地位不断夯实。
  两年前的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正式对外发布,前海不仅获得物理空间和产业空间的“双扩容”,也肩负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全新使命任务。
  《前海方案》发布两年来,制度创新频传佳绩。2022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向全国推广18条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其中7条为“前海经验”;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以综合90.87分蝉联榜首,并在“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指数”两个单项指数上位列第一。
  发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前海下一步的制度创新方向是什么?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与港澳的规则机制“软联通”应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前海“扩区”后的产业形态更加多元,如何破除行政壁垒,助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毛艳华认为,前海的制度创新应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开展,未来要进一步深化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产业协同与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也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质赋能。
  联动港澳打造世界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南方财经:中山大学“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以综合90.87分蝉联榜首。作为国家战略平台的前海,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对全国有何借鉴意义?前海下一步的制度创新方向是什么?
  毛艳华: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是深圳经济特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
  成立13年来,制度创新是前海的核心任务,尤其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探索,为国家形成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的制度创新,无论是前海、河套,还是横琴、南沙,大方向都是服务于实现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战略新定位(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继续为改革开放注入动力与活力。
  四大国家级战略平台中,前海尤其注重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前海方案》明确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因此,下一步的制度创新方向要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深化与港澳的产业协同与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尤其要提高金融、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形成一套更有利于高端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
  南方财经:近年来,前海与香港在金融、法律事务等方面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未来的“软联通”还应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毛艳华: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6年多来,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三地民众“心联通”,促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前海作为粤港澳合作的四个重大平台之一,在“软联通”方面已经探索了许多经验。比如,建筑师、律师、税务师等21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登记后即可在前海执业。未来,资格互认的领域还应进一步探索,将前海打造成为港澳专业人士来内地发展的第一站。
  法律服务领域的规则衔接同样重要。前海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是国家唯一批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也是目前广东唯一同时开展粤港澳律师事务所联营和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双试点”的地区。
  未来,前海可探索利用好深圳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利用好域外法律查明“一中心两基地”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打造跨境法律服务高地,更好地满足外商投资企业在前海、在大湾区的法律服务需求。
  我国正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大湾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还应注重信息的安全便利流通。
  尤其前海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很多行业都涉及数据的跨境流动。可以在前海率先探索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治理,与香港共同探索数字规则的制定,推动粤港澳数字经济合作、数字服务贸易发展。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不断深化,港澳人士的流动,尤其是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就业将越来越普遍,这就涉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相关的规则衔接,以及跨境信用互认。
  可以在前海进一步探索,解决港人获取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社会信用等关键的生活居住需求,打造更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优化管理体制助推“两业”融合
  南方财经:今年以来,前海进行了一系列“底层逻辑”层面的制度协调和推进。对“扩区”后的前海来说,职权架构、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明晰有何必要性和积极影响?
  毛艳华:我国许多功能区都面临行政区与经济区管理体制的协调问题。《前海方案》提到,强化对前海合作区新扩大区域的协调管理,积极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问题。
  从大方向看,无论行政区还是经济区,都应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任务,服务于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8月26日,深圳进一步向前海“下放”101项行政职权事项,涉及投资、规划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旨在通过行政赋能来保证前海更好地完成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行政区则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经济区与行政区协同来完成《前海方案》赋予前海的重要使命任务。
  世界银行正在推动新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下的“宜商环境”评估,企业办事便利度、营商透明度、市场公平性等都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行政区与经济区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明晰也有利于前海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对标世界一流。
  南方财经:一方面,前海已集聚众多高端服务业要素;另一方面,前海“扩区”后拥有了高端制造、空港、港口等多种元素。在我国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圳明确“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当下,如何推动前海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毛艳华:《前海方案》将前海合作区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大幅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尤其将机场及周边片区、宝安中心及大铲湾片区纳入,来自宝安区的制造业元素使前海的产业形态更加丰富。
  如今,前海金融、物流、科技等高端要素集聚,这些都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前海应利用好服务业基础,在融资、专业服务等方面推动宝安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尤其要利用好前海区域内机场、港口等元素,利用好在前海集聚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打造航空物流枢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专访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紧扣现代服务业 前海需不断深化与港澳产业联动、规则衔接丨规则“衔”而前海“通”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